百强5A国际旅行社 品质旅游首选业务许可证: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来源:中国旅行社发布时间:2012-04-03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传说有个开满莲花的圣地,这里就是西藏的墨脱。藏在大山里的墨脱至今没有公路,只有在夏秋冰雪融化的季节里才能与外界相通,墨脱也因此成了西藏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她是一片从来没有开发过的处女地。而对于我们这些徒步爱好者来讲,走进墨脱也成了我们的梦想。
墨脱位于西藏的东南角,地势南低北高,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带,平均海拔1000多米。
中国内地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目前仍有一个既不通公路也不通邮的地方。人力背夫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东迁的门巴人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生活;石锅和筷子竟是运出大山的唯一商品,然而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可以养活西藏一半以上的人口,这就是位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的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
这是西藏最神秘的地方,是一片从未开发的处女地。几十年间,中央政府曾投数千万元巨资开山筑路,但均被一次次塌方、滑坡、泥石流淹没,至今这里所需的全部物资还靠肩扛人背,所有进出这里的人,都需用身体丈量大地,靠双脚越岭翻山。自有人类在此生息以来,能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不多,而能走进这峡谷腹地的人更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随一个林业考察队徒步穿越了大峡谷,走进了这高原“孤岛”。
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气候最湿,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它丰富的林业、水利和农业资源足可以养活大半个西藏人口。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富足的地方,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长久以来,几乎与外界隔绝,不但自然条件没有得到改变,而且经济建设也基本等于零,封闭使这里成为西藏高原上还保持着原始状态下的一个“孤岛”。
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这里曾经有过公路,也曾有过两天合计4辆汽车通过的历史。
1993年9月25日和26日,一条简陋的公路终于使两辆大车和两辆小车翻越了高山峡谷,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缓驶进了封闭的“孤岛”,墨脱破天荒的大事使全县人为之惊喜,人们像过节一样前来观看这陌生的自动会跑的“怪物”。老人们终于见到了听说过的汽车,孩子们则惊恐万状,有些人甚至拜跪在汽车前祈祷祝福。然而这轰动一时的新闻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历史,汽车开进墨脱也成为瞬间的传说。后来,在墨脱县城,我终于找到了“扎墨公路”通车后遗留在城中未能开出去的“东风”牌卡车的残骸——长满铁锈的驾驶楼空壳和车厢挡板。
早在30年前,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就开始了墨脱公路的修建,然而几次上马又几次下马。由于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加之气候的多变,塌方、洪水、泥石流、雪崩等一年四季不断,公路修一段塌一段,前前后后为修这14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30年间耗费了几千万元,最后全部付之东流。可以说这通车两天的历史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至今仍竖立在波密县城扎木镇的“扎—墨公路通车纪念碑”,成了全国公路史上时间最短的历史纪念。现在一切又都恢复如初,墨脱仍旧是不通公路的县。
墨脱最北端的村庄
鲁古村位于雅鲁藏布江的西岸,是墨脱县最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从鲁古村到墨脱县城还需要走4~5天的路。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经过十几天来爬悬崖、过塌方、穿丛林的日子,我们落脚在村里一间空空的用大木板盖的“教室”里。陌生人的到来,使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寂静的山村轰动起来,村里人出于好奇,全都涌出了家门看热闹。连狗也因此而狂吠不止,未见过生人的孩子们被吓得哭喊着直往母亲怀里钻,一时间小村子沸腾起来。
鲁古村以农为主,村民靠种苞谷、小麦、鸡爪谷为生兼养一些猪、牛等牲畜。由于地处林区,村民的房舍全部为木板房,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兼仓库,低层养牲畜。由于烟熏火燎又没有电,房内光线很暗,摆设也十分简单,在我走过的七八户村民家都比较清贫。两个孩子正在一个木板房前舂米,木舂约一米多长,中间细两头约碗口粗,盛米的是掏空的木桩,孩子双手紧握木舂中部,高高举起,再向下砸去,反复几十次才能将谷壳脱离。
小村最有特色的是不论男女几乎每人一件绿军装,有些中年妇女还喜欢戴绿军帽。当听说我们要找背夫时,全村男女老少蜂拥而至,有的甚至抢上东西就往身上背。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墨脱县常务副县长建阿带着几个人在峡谷里走了5天才抵达这里,又因无法与我们联系,只好在村里又等了整整6天,待我们到达后的第二天就又带着我们上路了。
过雅江大溜索
雅江大溜索
进墨脱别无选择地要滑过雅江独绳大溜索,这是唯一的途径。一根约拐棍粗的钢丝绳横跨在雅鲁藏布江滔滔的江水上空,不远处有几条已褪色的经幡迎风飘展。江面约有120多米宽,加上绳索向两岸延伸部分,溜索约有200多米长,而溜索离江面也有近百米之高。由于平日过江的无非是附近的村民,人很少,绳索已是锈迹斑斑。江边的岩石已被汹涌咆哮的江水冲刷得千疮百孔,溜索被固定在岸边的崖石上,不时地还有四脚蛇爬上爬下。
大家开始纷纷做过江的准备。民工们从背篓中取出一个如同弓形的自制木架,架在钢丝绳上,将绳子系在腰间,绳子两头往木架两端一绑,紧接着双脚离地将绳索一夹,背向江水面朝蓝天双手紧握木架两端,只听“喔”的一声,转眼间人体随向下的冲力而滑向百米宽的江对面,但由于溜索太长,中间弧度太大,一下子不能冲到溜索的顶端,剩下的十几米就需要手脚并用横攀绳索才能抵达对岸。从上午10点多一直到下午4点多,全部人马才安全地通过了雅江大溜索,继续向墨脱县城进发。
墨脱背夫
在墨脱最常见的运输方式也是人力背夫。这是一支极其特殊的运输队,也是墨脱人的生命线。几十年间成百上千吨的物资就是靠民工的双脚和双肩背进背出。物资、粮食、药品、军用品,包括盖房用的钢筋水泥、铁皮及许许多多生活用品都是民工们论件论斤一步步翻雪山、过塌方、穿峡谷背进去的。
为穿越大峡谷进墨脱,我们最多时雇佣了近60名民工,背一个多月的粮食及物品。他们一乡一换,一村一换,一批接一批,少则数日多则十几天,风里、雨里、雪里跟着我们在大峡谷中穿行,风餐露宿。他们身上的汗水、雨水和被蚂蟥吮吸后的血水搅在一起,湿漉漉血糊糊一片。几乎空手而行的我们有时都觉得困难重重,危险地段还需要民工们上来搀扶,而他们不论男女身上除了背我们的东西外,还要背上自用的烧水壶、被盖以及粮食等,每人负重至少四五十斤。在背夫的脚下没有越不过的沟,也没有翻不过的山。可以说不论在大峡谷还是在墨脱,没有这些吃苦耐劳的背夫,我们将寸步难行。
翻越多雄拉雪山
要离开墨脱了,临行前,县里送我们每人一份当地土特产——石窝和一把乌木筷子,这是墨脱县唯一能生产加工的商品了。他们说墨脱太穷,实在无东西可送,带个石窝回去会想起墨脱。
翻越多雄拉雪山是走出墨脱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出墨脱最艰难的一段。多雄拉雪山垭口海拔只有4200多米,这在雪域高原是最常见的高度。然而它的难度在于从海拔只有数百米的亚热带半天时间爬升到冰雪严寒的“北极”,这急剧上升的海拔高度一般常人是受不了的。
多雄拉雪山终年积雪不化,即使在盛夏山口也是白雪皑皑,每年这里只有4个月大雪不封山。这里每天气温最高的时间是中午,部分冰雪从下部融化,最易出现雪崩和冰层塌方,因此不论出山还是进山,必须赶在中午前翻过山口。
天不亮我们就打好行装向多雄拉雪山进发。茫茫的多雄拉雪山云雾缭绕,能见度极低,眼前只留下一串串杂乱的脚印。风刮得很大,经过山口时起码有八九级风力,隔几米远几乎连话都听不清。终于在下午1点多钟我们翻过了多雄拉雪山这个鬼门关。走出了“孤岛”,墨脱留给我的一切却总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注意:
由于墨脱属高海拔、长时间徒步线路,要求驴友们能够有一定的身体基础和户外常识,以便更加安全的完成整个在活动。不建议新人前往。墨脱地理环境与其它地方不同,行程时间不确定,朋友们请预留1-2天机动时间。
关于住宿:徒步墨脱沿途都有8264驴友接待站请(注意8264标识)
最佳徒步季节:每年的5月-11日,其中6、7、8月为雨季
徒步天数:拉萨出至返回拉萨总计班车10天左右,包车8天左右,徒步时间通常为四天,五月中旬前为五天(大雪封山,要多过一个雪山)
徒步级别:个人认为一级(高级)连续四-五天的轻装徒步
最佳组队人数:自助(4-6人)专业队伍(12人以下)
装备:
背包、绑腿、徒步鞋或绿色军胶鞋(派乡有卖)、防雨衣裤、防雨布、墨镜;指南针、手电筒、电池若干;打火机、军用火柴、酒精;登山杖;绳子若干、剪刀;军用刀。睡袋、睡垫、防潮垫;药品外伤用:正红花油、创可贴、红药水、纱布、胶布、绷带、医用酒精等;喉腔用: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含片等;消炎药:罗红霉素等;胃肠药:藿香正气水、马叮林、氟哌酸、等;感冒药:VC银翘片、白加黑等。
有关边境通行证(又称:边境证/边防证)
办理边防证在户口所在区的分局户籍科(有的在办公大厅),凭本人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办理。带2张1寸的照片(黑白彩色都可以)。
准备一份单位介绍信,没有单位最好街道介绍信(没有也行)
填写一张申请边防证的申请单,申请事由填写(探亲、出差、旅行等)
本次旅行请填写“林芝墨脱县”,如果你还计划去其它地区旅行请根据以下清单完整地说明你计划要到达的地方。
时间:通常当天可取。在拉萨可以通过旅行社办理,不过要收费的。
¥起
¥起
¥起